不是每個人都想變強
因為我也生產過的關係,
對於孕期及產後的訓練我有更多體會和同理心去了解。
但是,我真的有足夠的同理心嗎?
同理心不是只是「我理解你的心情」「我感同身受」;
這些是表面上的贊同,但是人只需要被認同而已嗎?
人不只需要被認同,因為自己已經足以認同自己,所以即便對方用最低層級的同理心,並不能達到「讓對方知道自己已經處於這個狀態,那該如何改變現況,進入下一個狀態」。
同理的目的是為了解決
雖然說,「理解」、「支持」都是親密關係中很重要的一環,要構成這兩者的基底無非就是同理心,但是卻很少人去討論到同理以達到理解與支持的意義為何。
人們渴望被伴侶、親人、好友給予支持與理解。我直接說到這條路的盡頭吧,就是為了達到人們的訴求。一旦被認可就有種自己這樣做是對的。沒有被同理(不被認可),就需要很強健的內心告訴自己,我還是想照自己的想法如此執行。
反之來說,如果一個人訴說了自己想法,得到的是不同的聲音,他的感受就會是不被認同,無法達成目的了。
所以如果身為一位管理者、健身教練、顧問、中間管理者(對上有老闆 ; 對下有組織)、專案負責人、設計師...任何一個工作角色,為了能夠達成客戶目標,執行過程還需要遵守方法才能有效達標,那就一定需要同理對方了。
什麼才是根深蒂固的同理心
剛開始接觸健身,普遍新手都會期望在短時間就有效果,但是卻很難按照教練的建議,百分之百去執行飲食跟訓練的規劃。
又或者是會在進行一半的途中,開始質疑目前的努力。因為還看不到顯而易見的成效,所以開始質疑現在所做的是否有必要繼續下去。
我終於明白這種心情了,原來就是有點半放棄的狀態,不太確定自己日復一日的努力,能不能真的看到改變。就像我產後分離的腹直肌一樣。
都產後六年了,腹直肌還是沒有回到產前的狀態。肚臍以下的小腹並不平坦緊實,就如同臭皮囊一樣鬆垮。
明知道要做針對腹直肌的運動,卻只埋於健身房做槓鈴、舉重訓練。我想想,為什麼我不練?真的只是因為懶嗎?
當我沈澱下來,仔細探究內心深處。原來我也跟健身新手一樣,我懷疑我每天做那一點動作,真的回得去嗎?
「我真的回得去嗎?每天,掛在嘴邊很容易。但是我何時才能看到效果呢?」
找到自己不行動的原因了。此時不需要別人的理解,當自己重新認識另一面貌的自己的時候,才深深感受到同理心的背後,需要的是自我看見。
如果人的同理能幫助你看見自己,那才會是真的同理。當我明白自己懷疑成果,我才知道我越不去嘗試,會越看不到成果。
在嘗試之前,我要好好記住那種不確定感,然後看著它,再試著理解它的懷疑。逐漸就能前進了
。